凌晨时分,我无意间刷到一段视频,画面展示了美军B-2隐形轰炸机在关岛进行穿透打击演练。那一瞬间,机翼划破云层的震撼场景让我目瞪口呆。然而,紧接着画面切换至航母战斗群配合反潜机布防的画面时,我忽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:这款耗资高达24亿美元(相当于150架歼-10C)的隐形“幽灵”轰炸机,正处于一个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中。与中国空军所面临的战场相比,美国空军所要面对的挑战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的难度。
我们从地图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:美国轰炸机如果要打击中国的纵深目标,必须穿越1600公里的防空识别区,期间会遭遇数不胜数的反隐身雷达站。珠海航展上亮相的YLC-8E雷达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——实测数据显示,它能够在300公里外锁定与F-22同等大小的目标。而沿海地区,布满了密集的红旗-9B导弹群,这些导弹的探测能力强大到,连台风过境时的鸟群都能被过滤和拦截三遍之多。
而中国的轰炸机,未来面临的作战环境又是何等严峻?从山东半岛到阿拉斯加的直线距离足有5500公里,途中几乎全程都是无人的北冰洋和荒凉的加拿大北部地区。美军在北极圈内已经设立了三个预警雷达站,这些雷达站的间隔距离甚至超过了北京到上海的距离。如此巨大的战场纵深差异,注定了中国的轰-20轰炸机在设计上必须与B-2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展开剩余70%今年的红旗军演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尤为令人深思。蓝军所扮演的解放军,利用退役的F-117战机改装的电子战系统,竟然通过现役雷达模拟出一个完整的反隐身作战网络。参与演习的B-2机组人员私下里吐槽说:“每次试图突防,都像是闯入雷区,整个飞行过程中雷达锁定警报声不间断地响起,简直让人头痛欲裂。”但这些仍然只是模拟对抗。如果到了实战阶段,配合太空卫星的红外探测系统,隐身飞机的高温尾流会在雷达屏幕上显得尤为显眼,简直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,清晰可见。
然而,更加致命的还是作战半径的问题。B-2虽然可以携带巡航导弹满油飞行11000公里,这看起来无疑令人震撼,但要打击中国内陆的目标,B-2必须中途经停迪戈加西亚基地加油。而2022年,我军在南海岛礁部署的长波雷达早已锁定了这条补给线,东风-21D的射程足以覆盖马六甲海峡的出口。这使得每一次B-2的出动,都必须有四架加油机护航,这庞大的空中编队反而容易暴露其行踪。
对于轰-20而言,最大的挑战还是航程。网上的军迷们总是在争论轰-20的载弹量是否能够超过25吨,但如果你看过西太平洋的地图就会明白:从华东基地到关岛的单程距离就达到了7000公里,而为了避开美军岛链的防线,轰炸机至少需要再飞行800公里。也就是说,轰-20的载油量必须远远超过B-2,否则如果载弹出发时满载,却没有足够的油量返回,这无疑会让它陷入极大的尴尬境地。
再来看看两者武器配置上的差异。B-2的旋转弹舱里常常塞满了杰达姆炸弹,目的就是为了针对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。然而,这种亚音速的武器在东风-17的面前,几乎就是活靶子。如果轰-20想突破美国的反导网,它必须能够挂载超高音速武器——这类武器的射程可以达到1500公里,能够在防空识别圈外发起攻击。而在珠海航展上曾现身的“某新型飞行器”模型,机翼造型显然就是为了高超音速武器而特别设计的。
回顾B-2在历史上的战场表现,科索沃战争时的零损伤纪录曾被视为其骄傲。然而当时南联盟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是萨姆-3导弹,这种导弹的射程远不如现代驱逐舰上标配的海红旗-9。如今,中国福建的土楼顶部就能架设反隐身雷达,甚至连美军也承认,现有的隐形技术在中国面前的失效速度,比他们预期的快了整整十年。
因此,我们不能被B-2那些华丽的性能数据所迷惑。对于轰-20来说,它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,核心在于三点:第一,航程必须比B-2至少提高20%以上;第二,弹药必须适应超远程精确打击的需求;第三,生存能力不再依赖绝对隐身,而是依靠电子对抗和超音速突防能力。去年在西北大漠曝光的无尾飞翼体风洞试验照片中,机背凸起的物体明显优于B-2的电磁压制装置,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。
当美国空军还在试图通过升级B-2的发动机喷口来降低其红外特征时,中国的航空专家们早已洞察到:在西太平洋战场上,能成功飞进攻击圈,并安全返回,比单纯依赖隐身能力要更加重要。这种战术上的规则差异,注定了轰-20不会是任何一款现有飞机的简单复制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-股票配资免费平台-太原股票配资网-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